得居APP
得居海外房产网APP二维码
得居APP
让您全球都有家
小程序
得居海外买房-微信小程序
得居丨海外新房二手房
关注得居小程序
实时房源随时查看
公众号
得居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得居官方微信订阅号
关注得居公众号
获取房产最新资讯
海外房产交流群
海外房产交流群
扫码入群
实时获取海外房产动态

全球货币大潮危机,是刺激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危机?

2019-10-071785次阅读

今年美联储第一次降息后,全球货币宽松大潮来袭:

 

欧洲央行将欧元区隔夜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-0.50%;

 

利率几无下调空间,选择重启QE,自11月1日起,以每月200亿欧元的速度重启资产购买计划,且未设截止日期。

 

这轮降息及重启QE的目的旨在刺激疲软的欧洲经济。

 

但从QE规模来看,这次资产购买规模不如2015年(600-800亿欧元)。

 

同时,这一次计划还引入分层利率,以降低负利率对欧洲银行盈利能力的打击。

 

欧洲央行重启QE后,美联储宣布再次降息,将联邦目标基金利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1.75%-2.00%,旨在应对全球经济放缓、低通胀给美国经济前景带来风险。

 

美联储开启了本次“超级央行周”。

 

随后,除挪威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外,日本、英国、巴西、印尼、挪威、南非、沙特、中国香港均维持宽松立场。

 

其中,沙特央行和中国香港金管局紧跟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,巴西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6%。

 

继上次降准释放9000亿人民币后,中国央行也降息了,LPR迎来第二次报价,1年期LPR为4.2%,下降5个基点。

 

国际清算银行跟踪全球38家央行动态的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全球多家央行的累计降息幅度已经达到13.85个百分点。

 

如果各家央行继续保持当前的宽松步伐,未来12个月降息次数可能会达到58次左右,累计降息幅度为16个百分点。

 

每一轮宽松周期,都会引来截然不同的声音。

 

针对美联储此次降息,特朗普发推特称,降得太少,“美联储再一次失败”。

 

特朗普认为,“美联储应该让我们的利率降到零,或者更低,然后应该开始为我们的债务再融资。”

 

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多次呼吁:

 

“该降息了。”

 

他认为,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,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。

 

有些人认为,这说明地产商快断粮了。

 

任泽平则称“降息降准就是大水漫灌”的认识是错误的,混淆了货币政策正常逆周期调节和货币超发的关系。

 

但是,市场中有不少人担心,新一轮的货币宽松大潮,将引发更严重的泡沫风险和债务危机。

 

降息,是逆周期调节,还是货币超发、大水漫灌?

 

货币宽松,是刺激经济增长,还是引发通货膨胀、资产泡沫及金融危机?

 

中央银行,是白芝浩、凯恩斯口中的“救世主”,还是弗里德曼、米塞斯认为的灾难制造者?

 

排除利益与立场的噪音,经济学家对此分歧大、共识少。

 

人类目前尚未搞清楚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是否有效;

 

没有搞清楚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;

 

还没有搞清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否影响实际产出、收入和就业量的问题。

 

人类还没搞懂货币的本质。

 

没有搞懂货币本质,贸然开启货币宽松大潮,就像在地圆学说提出之前,人类在茫茫大海中漂泊,但不知所向,亦不知祸福。

 

本文逻辑:

 

一、坎蒂隆效应 VS 休谟货币论


二、弗氏货币主义 VS 现代货币理论


三、欧根货币优先论VS 白氏最后贷款人

 

01

坎蒂隆效应 VS 休谟货币论

 

货币,何其复杂。

 

人类最聪明的头脑,都很难洞悉其真相。

 

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论述货币的起源时,这样说道:

 

“据说,阿比西尼亚以盐为商业变换的媒介;

 

印度沿海某些地方,以某种贝壳为媒介;

 

弗吉尼亚用烟草;

 

纽芬兰用干鱼丁;

 

我国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;

 

其它若干国家则用兽皮或鞣皮。

 

据我所闻,直到今日,苏格兰还有个乡村,用铁钉作媒介,购买麦酒和面包。【1】”


斯密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,是什么决定了这些货币具有交换价值?

 

比如说,水的使用价值很大,但是我们不能用水交换到任何东西。

 

这些货币中间,是否存在一个本质的属性?

 

斯密给出的答案是,货币里面凝结的是人类的劳动。

 

这些劳动价值促使货币具备价值尺度、交易媒介及储藏功能。

 

不过,斯密最好的朋友大卫·休谟的观点则有些不同。

 

休谟,是李嘉图之前对货币问题论述最为系统的一位经济学家。

 

休谟认为,货币只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。

 

货币本身没有价值,只有在充当交换媒介时,才有自己的价值【2】。

 

休谟提出了最早的货币数量论。

 

他认为,货币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,人为的增加货币的数量,对一国并无好处。

 

货币增加,并不会导致财富增加。

 

奥地利学派哈耶克将这种理论概括为“货币中性”。

 

休谟,可谓是货币中性理论的最早最完整的表述者。

 

若货币中性成立,央行不论如何增加货币,对实际经济产出都无影响。

 

换言之,货币增加,无法刺激经济增长。

 

货币,本身到底是否有价值,货币能否代表财富,货币增加真的对经济增长毫无用处吗?

 

休谟的答案是否定的,斯密的观点没有休谟坚定,但认为货币本身凝结了劳动是有价值的。

 

比休谟还早的一位经济学家理查德·坎蒂隆,对货币的认知与休谟大不一样。

 

坎蒂隆是一位极为精明、敢于冒险的金融家,他在约翰·罗制造的密西西比泡沫中大赚一笔。

 

坎蒂隆只写过一本著作《商业性质概论》——成为传世经典。

 

在书中,坎蒂隆表达了与休谟完全不同的主张,强调货币流通的非均衡性。

 

坎蒂隆观察到,货币量增加会导致不同商品和要素价格涨幅程度不一致。

 

货币增量并不会同一时间反应在所有的价格上,这一观点不同于货币中性。

 

货币增加对经济的影响,取决于货币注入的方式、渠道以及谁是新增货币的持有者【3】。

 

坎蒂隆认为,货币增加会对物价产生影响,但是在流通货币量的增加和物价上涨的水平之间,并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。

 

这个理论被后人称为“坎蒂隆效应”。

 

货币发给谁,以什么样的方式注入对经济的影响完全不同。

 

比如,增发1万亿货币,如果给房地产企业,或注入股市,或购买国债,亦或是直接发给低收入者,对经济的影响完全不同。

 

根据坎蒂隆效应,我们可以看出发行货币并不是有利于所有人,或者对所有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。

 

因为货币发行之后,还伴随着一个再分配的过程。

 

先获得货币的人更先推动价格上涨,对于后获得货币或无法获得货币的人来说,通胀将给他们带来损失。

 

所以,货币增发,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或收入失衡。

 

坎蒂隆坚持的是货币非中性理论。

 

现实的经济状况,似乎更符合坎蒂隆效应。

 

过去40年,全球货币发行量大规模增加,并未引发通货膨胀,但资产价格和债务规模大幅度上涨。

 

这与欧美国家的央行单一制目标有很大关系。

 

全球各主要国家央行都在使用“坎蒂隆效应”,试图改变货币注入的方式,改变货币的传导机制,以实现刺激经济增长、避免通胀之目的。

 

比如,欧洲央行重启QE,通过资产购买计划,将资金直接注入到债市。

 

特朗普认为通胀率很低,希望美联储将利率降到负数,以帮助政府融资。

 

中国长期使用各种公开市场操作手段,搞“精准滴灌”和定向降准,将货币发给特定的企业,同时严控资金流入房地产。

 

坎蒂隆认为,货币用于消费可直接推动物价上涨,若用于再投资则未必会引发通胀。

 

亚当·斯密和马斯克·韦伯都主张节俭,认为节俭带来资本积累,促进资本主义再投资。

 

正如中国,高储蓄和高货币转化的巨量资金流入基建领域,将产能巨大的基建和房地产作为货币的蓄水池。

 

而美国则把股市、债市作为超级印钞机的蓄水池。

 

在欧美高福利国家,通胀被压制住了,资产价格高企,对穷人和富人都是有利的。

 

穷人享受了低通胀和高福利的双重好处,富人则享受了高资产价格带来的财富膨胀。

 

中产阶级是悲催的,既难以获得更多公共福利,又承担着因房价膨胀带来的巨额债务负担。

 

在“坎蒂隆效应”的作用下,全球中产阶级逐步坍缩,世界正在陷入一种极右或极左的不稳定的状态。

 

坎蒂隆像索罗斯般敏锐,他对货币及商业的观察比休谟更加细致入微。

 

索罗斯与坎蒂隆一样,都对均衡思想深表怀疑。

 

坎蒂隆思想深受前辈威廉·配第的影响。

 

配第是劳动价值论的鼻祖,坎蒂隆继承了这一思想。

 

坎蒂隆推崇金银,认为金银是“一种易于运输、不会腐烂、可按重量分割的物质”。

 

受劳动价值论的影响,坎蒂隆认为货币本身也是有价值的,而不仅仅是交易媒介。

 

按照坎蒂隆理论,改变货币供应量,调整货币传导机制,显然是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。

 

坎蒂隆和休谟,都是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代表。

 

但二者的主体思想完全不同,坎蒂隆强调货币非中性,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;

 

休谟则强调货币中性,不支持货币政策。

 

到底是坎蒂隆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”,还是休谟过于理论化?

 

在后继者中,亚当·斯密、大卫·李嘉图表现的比较“中庸”。

 

他们坚持劳动价值论,支持货币本身有价值,同时也支持休谟的货币中性理论。

 

他们都认为,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供应量。

 

斯图亚特·穆勒的观点稍有不同,他认为货币只是“一种机械”,起到交易媒介的作用,但不支持货币非中性。

 

因此,在很长一段时间,货币中性统治了古典主义时期。

 

坎蒂隆的思想对法国魁奈、米拉波侯爵及重农主义者影响巨大,但是并未形成主流。

 

英国杰出经济学家杰文斯发现了坎蒂隆的价值,但是新古典主义并未给他的思想留下太多生存空间。

 

后来,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、费雪创立费雪方程式、马歇尔和庇古创立剑桥方程式,为古典货币数量论盖棺定论,即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,而不能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。

 

02

弗氏货币主义 VS 现代货币理论


费雪方程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,但是费雪与李嘉图、瓦尔拉斯一样,继承了洛克的主张,将货币需求视为是既定的,从而将货币问题简单化了。

 

擅长折中的马歇尔,表面上构建了一个与费雪类似的方程式。

 

但是,马歇尔与庇古师徒二人认为,货币需求会受到利率的影响。

 

这个口子,又重新焕发了人们对货币复杂性及真实本质的探索。

 

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弟子,凯恩斯的重要理论都与其老师背道而驰。

 

但是,马歇尔留下的这个口子,对凯恩斯影响很大。

 

凯恩斯认为,利率水平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。

 

这促使他关注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。

 

若利率下降,人们更愿意借贷用于投资扩张。

 

当然,凯恩斯也认为,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,因为会出现“流动性陷阱”,即当利率足够低时,人们将钱窖藏起来,既不投资也不消费。

 

凯恩斯对货币政策不够信任,但对货币非中性深信不疑。

 

凯恩斯认为,在有效需求不足时,降低利率水平,支持财政融资,增加投资需求,可以扩大产出,刺激经济增长。

 

在凯恩斯看来,货币供应量不仅影响物价,还对国民收入产生间接影响。

 

货币供给,经由利率、投资及投资乘数作用而作用于国民收入。

 

另外,瑞典学派创始人维克塞尔也对货币中性提出质疑。

 

他认为,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,否则经济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收缩,货币就不是中性的。

 

自从凯恩斯主义问世以来,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,增加货币供给,可以刺激经济增长。

 

于是,很多国家都采用了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,即在经济下行时,货币宽松与财政扩张配合,实施逆周期调节。

 

但是,上个世纪70年代,长期实施的凯恩斯式经济政策导致美国爆发滞胀危机。

 

人们不得不怀疑,从坎蒂隆到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主张。

 

此时,新自由主义者崛起,将凯恩斯主义赶下神坛。

 

其中,米尔顿·弗里德曼开创的货币主义,打中了凯恩斯主义的七寸。

 

我们知道,弗里德曼坚持货币中性理论。

 

但是,他的理论常常被人们误解。

 

弗里德曼与凯恩斯一样,也是从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中获得启发。

 

弗里德曼强调,货币数量论应该从货币需求着手,关注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。

 

但是,弗里德曼得出的结论却与凯恩斯完全不同。

 

在弗里德曼看来,货币需求独立于货币供给。

 

弗里德曼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,反驳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。

 

在他看来,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极为稳定的,不容易受到利率等因素的影响;

 

同时货币流通速度也高度稳定。

 

他得出的结论类似于费雪,即货币供给决定物价。

 

货币供应量增加,对经济增长无益,只会引发通胀。

 

弗里德曼比费雪、马歇尔、凯恩斯更进一步的是,他意识到了货币的重要性。

 

弗里德曼虽然支持货币中性理论,但是他并不像费雪、穆勒、休谟等将货币仅视为交易媒介,也不像凯恩斯一样不信任货币政策。

 

相反,弗里德曼认为,货币是极为重要的。

 

若增加货币供应,人们会产生“货币幻觉”,从而引发短期的货币非中性,影响社会产出和就业水平。

 

货币幻觉,是费雪提出来的。

 

它反应了当货币量增加时,人们产生实际收入增加、需求扩张的幻觉。

 

比如,当货币超发时,需求增加,价格上涨,企业收入增加,企业家容易产生货币幻觉,误以为是需求扩张、供不应求,于是扩大产能、增加工人,从而在短期内导致国民收入增加、经济过热。

 

但是,弗里德曼并不支持货币长期中性,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幻觉。

 

当企业家反应过来,意识到这是一种短期的通胀现象,定然会缩减产能、解雇工人,这样产出和就业又恢复到之前水平。

 

弗里德曼强调,这种不当的政策容易引发经济波动。

 

理性预期学派创始人卢卡斯、奥地利学派米塞斯和哈耶克,都支持这种观点;

 

认为,不当的货币政策,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。

 

米塞斯和哈耶克就此提出了商业周期理论,预测了1929年那场大危机。

 

弗里德曼也是从货币政策入手,认为1929年这场大危机之所以引发大萧条,是因为美联储实施了不当的紧缩措施【4】。

 

总结起来,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,并不是说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有益,而是说明恰当的、稳定的货币政策对于稳定经济极为重要。

 

反应到货币政策层面,弗里德曼提出,通过控制货币数量来稳定货币价格。

 

他甚至建议,按照GDP增量的比例设定每年的货币增量比例。

 

他戏言,废除美联储,以计算机取而代之。

 

1980年代开始,在美联储主席保罗·沃尔克的主导下,央行货币政策逐渐从控制利率转向控制数量为目标,并推行单一制目标。

 

沃尔克领导美联储控制了肆虐近十年的高通胀,弗里德曼走上人生巅峰,货币主义独步天下。

房产资讯推荐

更多房产资讯 >

海外房产推荐

更多国外房源 >